top of page

【器材】我的攝影器材們(MY GEAR)

攝影窮三代、單反誤一生,這句話在攝影圈應該算是超常聽到的玩笑話之一,不過這句玩笑話倒是狠狠地、真切地反映出攝影師或攝影愛好者心中永遠的痛-昂貴的攝影器材總是讓荷包沒有鼓起的一天。而相較於把攝影器材當作生財工具的職業攝影師,對我這種大部分情況只能從相機回饋美麗照片和成就感的攝影愛好者而言,更是完全感同身受。但儘管如此,每當握著手中的寶貝相機,面對眼前一片夢境般美景按下快門時,這一切都值得了不是嗎?

第一次寫部落格,實在不曉得要從哪個主題下手,最後我決定從歐美攝影部落客很經典的攝影器材(MY GEAR)部分起筆,從頭到尾和大家分享我的攝影器材們。我裝備也許為陽春,但都是在有限預算條件下做出的選擇,希望也可以提供給一些同樣預算較不足的攝影人參考囉!

大合照,不過桌子太小,還有不少器材沒擺進來。

攝影器材

風景攝影是我最主要,也最熱愛的創作題材,所以我的器材大多都是為了風景攝影而選擇,像是穩固的腳架、各種濾鏡等等。我在這部分花砸(敗)了最多預算。

單眼相機 | DSLR / SLR

Canon 6D2 和 MTL3,其他相機因為不在手邊沒辦法合照。

Canon 6D Mark II 我目前的主力單眼,今年初購入,所以基本上2018年2月份後的照片都是由他拍攝的。事實上這臺相機從出廠開始就受到猛烈砲火抨擊,像是比當年同期同級機低得多的動態範圍等等,但我最後仍選擇它的原因有以下幾項。

1.我希望升級全幅已久,但望向市場中高階全幅機,價格沒有一臺我負擔的起,而6D2則是同時能達成升級全幅又負擔得起的要求。

2.升級很有感。我的前臺主力機是已停產的650D,它是一臺相當不錯的入門單眼,但畢竟是一臺入門機,許多功能都相當簡單陽春,隨著自身的技巧、視野進步,已經滿足不了我。而6D2的各種功能當然是比650D來得專業很多,例如45點對焦點、雙像素對焦等等,這比對650D那些相對陽春的功能實在很有升級感。

3.動態範圍窄的確是劣勢,但對我不認為是太大問題。過去的DSLR動態範圍更窄,但不代表拍不出好作品,我的第一臺主力單眼650D動態範圍窄得更多,但小心地控制曝光,如搖黑卡、漸層減光鏡等等,仍然可以拍出漂亮作品。畢竟動態範圍只是決定作品成敗的一小部分,影響最後成品的仍是使用者的腦袋。


Canon 650D - 我的前一臺主力也是第一臺單眼,陪我上山下海走過4年時光,一直到畢業後半年都還是我探險時最重要的夥伴,說實在都已經對它有了感情。做為一臺入門單眼,它的確是臺CP值相當高,也相當好用的相機。

Praktica MTL 3 - 已經近40歲的底片相機,MTL3生產於1978~1984年間的東德,產量相當大,加上機身相當堅固耐用,所以現並不難找。我當初會看上它一方面是因為想體驗全幅的視野,一方面則是想嘗試底片拍照,再加上機身上的M42鏡頭還能轉接上我的650D,剛好解決我當時缺少標準鏡焦段的問題。因此在搜尋了二手市場上適合的機子後,就買下它了(也因此走向了買M42老鏡的不歸路)。


針孔相機 | Pinhole camera

Weekend - William PBC1 - PBC1是我自己自製的一臺針孔相機,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讓影像留在底片上,所以也算是我的第二臺底片相機。PBC1的實驗性質很高,用的是120底片,能拍出6*6的中片幅影像,我在大四暑假設計,並把它製作出來,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之後計畫要自製的,直接用鏡頭成像的底片機做一些結構、光學上的研究(最後這臺底片機仍卡在快門結構做不出來的階段)。這臺自製針孔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自然有不少光學缺陷,但也讓我獲得不少樂趣!

用PBC1拍出的照片。

鏡頭 | Lens


鏡頭排排站,這張照片中Tamron 18-200mm和Talumar 20mm F4.5沒有入鏡。

Canon EF 24-70mm F4L IS - 購入6D2時搭配的kit鏡,也是我目前的主力鏡。是我很喜歡,CP值也相當高的一支標準變焦鏡,F4的光圈雖然不大,但對風景攝影來說已能應付大部分狀況,鏡頭解像力佳,成像相當銳利,對焦速度也很快。且還有防滴防塵功能,對經常在荒郊野外拍攝的我來說相當適合。售價比F2.8版本低很多,適合中低預算攝影人入手。


Canon EFS 10-18mm F/4.5-5.6 IS STM - 還在使用650D時的主力超廣角鏡,許多作品都是用它拍攝的,換算全幅等效焦距大約是16-29mm左右。售價不到萬元,對焦快速、安靜,雖然成像不如11-22那麼銳利,但若不要求將照片100%放大檢視也還堪用,是一支滿適合窮困大學生的超廣角。但要注意它只能給Canon的APSC片幅,也就是EFS接口的機身使用。


TAMRON AF18-200mm F/3.5-6.3 XR DiII LD - 購買650D時搭配的副廠鏡頭,很早期的主力鏡。售價同樣萬元有找,鏡身輕巧,11倍變焦直接涵蓋了短、中、長焦,用起來相當方便。但畢竟是萬元不到的鏡頭,沒有防手震、光圈小、成像也軟弱無力,購入10-18mm之後,我幾乎就不再使用這支鏡頭了(雖然可用焦段變得很詭異,而且被嚴重限制住,但我實在無法再忍受它的解像力了)。


Pentacon auto 1.8 50 mc - 東德生產的M42手動老鏡頭,購買MTL3時一起附的。是我開始使用24-70mm前的主力標準鏡,只要裝上轉接環便能輕易地在650D上繼續使用。我的網站封面照片就是用他拍攝的。這顆鏡頭市場上的售價十分親民,光圈大,且成像相當銳利,我曾拿來和24-70mm F4比對測試過,它的鏡頭中央成像甚至比24-70mm F4還要銳利一些。也是自從入手這顆鏡頭之後,M42鏡頭便被我列入了預算不足時可以考慮的鏡頭選項中,因此過了很長一段用手動鏡頭拍照的時光。這顆鏡頭很容易在二手市場上找到,而且通常2張小朋友內就能解決(有時甚至1張就可以),推薦預算低的窮困攝影人可以入手,以享受大光圈及銳利解像力的魅力。只是必須多練習手動對焦就是了。


Super Takumar 200mm F4 - 目前的主力長焦鏡,同樣為M42手動鏡,當初會購入這顆鏡頭是為了補足放棄使用Tamron 18-200mm後的長焦段缺口,這顆鏡頭相當冷門,雖然二手市場上不難找,但成交量似乎不多。F4的光圈不算大,但成像銳利,除了拍攝壓縮感的風景外,我也常搭配Komura 2x Teleconverter M42增距鏡來拍攝動物。鏡頭售價很低2~3張小朋友還綽綽有餘,比起同焦段的現代鏡頭,實在是便宜太多。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20mm F4.5 - M42時代超廣角鏡頭中的翹楚,這顆鏡頭是當時世界頂尖的20mm超廣角鏡,解像力高、成像銳利,加上當年Takumar獨領風操的 smc鍍膜技術加持,除了光圈稍嫌小,實在沒甚麼可以挑剔。這顆鏡頭的二手市場價格其實也不便宜,雖然相對只有EF 16-35mm F4 這顆現代超廣角鏡頭售價的一半,但在M42鏡頭中也算是高價的。當初會購入是為了補足我升級6D2後,我的EFS超廣角(10-18mm那顆)沒辦法再繼續使用,空出的超廣角焦段缺口。但我必須承認我有些後悔購買它,這個悲劇也是我對M42鏡頭的錯誤迷戀所致。

M42鏡頭時代廠商競爭相當激烈,各大鏡頭廠生產鏡頭都是不惜重本,絞盡腦汁設計、用最好的料、最先進的技術去製作,只有比別人更精良才有機會從眾多優秀的鏡頭中脫穎而出,和現在幾家大廠獨大的情況不同。也是因為這段歷史,加上發現50mm f1.8 的中央成像竟然比24-70mm f4銳利,我便認為M42鏡頭光學品質可能都不會比現代鏡頭差到哪去,甚至有些還會超越現代鏡頭。結果就是我決定省錢購買這顆M42時代的超廣角鏡皇,而不是多準備一些預算購買16-35mm F4這類的現代超廣角。但當鏡頭到手,開始測試後,我便發現失算了,它的解像力並沒有想像中的高,暗角也比現代鏡頭明顯,中央到邊緣的畫質衰減相對於現代鏡頭(用24-70mm F4的24端比對)也較為嚴重。幾十年的時光,現代鏡頭怎麼可能沒有進步? 尤其M42時代的超廣角鏡頭技術也比當時其他焦段落後一些...不過即便光學品質比想像中的差一些,這顆M42時代的超廣角的成像在現代仍算有一定水準,還在我的可接受範圍內,最大的問題在後頭-當我試著對焦到無限遠,按下快門時....它打板了(也就是反光板敲擊到鏡筒後緣,代表這顆M42鏡頭沒辦法適用在6D2上)......無奈的我只好放棄用它當作主力超廣角的想法,準備以後預算足夠再購買現代超廣角,而這顆M42鏡皇則是回歸給本來就是M42接口的MTL3專用了,或許以後我會找時間用MTL3加上它拍個壯麗風景吧!就像40年前的風景攝影師一樣。

Komura 2x Teleconverter For M42 - M42鏡頭用的增距鏡,我通常搭配 Super Takumar 200mm F4 來將焦距增加至400mm,雖然光圈也會直接降為F8且解像力比起現代鏡頭效果差非常多,但也是個不用花費天文數字,就能體會超望遠攝影的途徑。





濾鏡 | Filter


我主要使用的濾鏡。由右順時鐘開始分別為Cokin Z121 ND8 soft、NISI ND32、NISI ND1000。

NISI 100系統濾鏡架 - 拍攝風景時,我主要控制局部曝光的方式是用漸層濾鏡,所以自然需要濾鏡架,選擇此系統只是因為爬了許多外國攝影師文章,很多都推薦NISI系統而已。這款濾鏡架是我的第一個濾鏡架,所以我實際上也無從比對其他品牌的濾鏡架,不過就使用至今,個人認為它還算不錯用,也很安全。扣掉最內側的偏光鏡,最多一次能掛3片方形濾鏡。唯一的小缺點是某些角度陽光會從濾鏡片間隔處漏光,要自己另想辦法避免。


NISI 100x100 ND1000 方形減光鏡 - 減光鏡能用來減少鏡頭的進光量,用以延長曝光時間,ND數值越高(如ND100、400等)代表進光量越少。ND1000大約等於減10檔光,需要大幅延長曝光時間便會使用它。例如在強烈陽光下想拍出絲綢般的浪沫曲線,或在正中午想拍出車站前人流等等。NISI的濾鏡一大優勢是價格便宜、光學品質又不差,尤其色偏相當低。不過我指的便宜是相對於Lee這類的國外主流濾鏡廠,想購入它,實際上還是要4張小朋友才能解決的了。


NISI 100x100 ND32 方形減光鏡 - 當我想延長曝光時間,但又不希望延長太久,或是光線本身不強烈時,相當於減5檔光的ND32減光鏡就是我的首選,同樣是NISI廠的濾鏡,光學品質不差,相當好用。


Cokin Z121 ND8 soft 漸層減光鏡 - 漸層減光鏡(GND)是我在碰到拍攝場景動態範圍太廣時,用來操作局部曝光的主要方法。選擇此品牌是出於預算考量,Cokin 是法國品牌,在國外主流濾鏡品牌中算是價位偏低的(甚至比NISI還低),但相對光學素質較差,色偏較嚴重,且鏡片為樹酯材質,硬度低,容易刮傷,我會購買它完全是出自於預算考量。色偏不是太大問題,透過後製調整即可改善,但看著滿是細細刮痕的鏡面,我以後大概不會再購置了,畢竟花兩倍的錢買好一點的玻璃濾鏡,耐用度卻是更多倍,也是值得。


NISI CPL 圓形偏光鏡 - 當初購買濾鏡架套裝時附的,能直接裝在鏡架最內側使用,相當方便。偏光鏡對風景攝影來說非常重要,它能夠消除畫面中的反光,實際拍攝時能讓畫面更飽和。拍攝水面時,能夠看到水下的景物、拍攝天空時,能讓天空看起來更深沉,幾乎已經是每個風景攝影師必備的濾鏡之一。


黑卡 - 沒錯,就是黑卡,我把它也歸類在濾鏡中。這是因為它的功能也的確跟漸層濾鏡類似-用來操作局部曝光。黑卡事實上是台灣攝影圈發明並流行起來的,國外其實少有使用黑卡的攝影師。黑卡的原理很簡單,只是用一張黑色消光的卡(可以是各種材質,我的是背包底層的黑色塑膠墊),透過遮擋的方式操作局部曝光,並上下「搖」動卡片,做出遮擋處至無遮擋處的過渡漸層,我在還沒有漸層鏡時也是用此方法控制局部曝光,到現在如果漸層減光鏡達不到效果時仍會用,所以黑卡也仍是我的標準備配之一。


腳架 | Tripod

腳架對我來說是外出攝影時不可或缺的裝備。

Manfrotto 190 go! - 我最主要的三腳架,也是我每次外出攝影必備的配備之一。190 go收納高度45cm,全開145cm,對身高18x的我來說還算夠用,它站立時相當穩固,腳管有四種角度可以調整,且必要時可以還可以90度折中柱,非常方便。整體而言十分可靠,在不升中柱的情況下,只要風不要強的太誇張,拍攝的影像都能保持穩定(不使用望遠鏡頭的狀況下。)雲台我則是使用壽終正寢的前一枝腳架留下的球型雲台ROWA RW3。


Takara TD-1931 - 購買650D時店家贈送的,我的第一支腳架。應該很多攝影人菜鳥時都會經歷過這支,或類似的腳架,就是當你買下你的第一台相機時,店員可能會多送你的便宜腳架。這支腳架我現在僅用於拍攝VLOG,他站立時不太穩固,一體式的三向雲台操作起來也很卡,問題不少。但由於目前也沒有其他腳架能使用,只能暫時拿他來用,等購置更適合的輕便腳架後,可能就會將它淘汰掉了吧。


錄影器材

我偶爾會將我的探險過程記錄成VLOG,希望能帶著觀眾從另外一種角度觀賞一張風景照片誕生的過程,但礙於裝備不足,能呈現出的影片品質跟我所希望的仍有落差,希望以後能慢慢更新裝備。

微單 | MILC


EOSM+18-55mm F3.5-5.6與左邊的22mm F2

EOS M - 你沒看錯,就是這台已停產的canon初代微單,因為家裡很少使用,就從家裡借來。我必需承認,除了體積和重量上的優勢外,用它來拍攝VLOG的確是相當吃力,缺點非常多。例如沒有防手震功能、對焦速度緩慢、光線昏暗下雜訊很明顯、每秒影格只能到30p,這些都大大增加我拍攝VLOG的難度,若我希望未來能持續拍攝VLOG,勢必要添購新的VLOG機。


鏡頭 | Lens

Canon EFM 18-55mm F3.5-5.6 IS STM - 我拍攝VLOG時主要使用的鏡頭,選擇它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18mm-55mm的焦段較廣,可以比較方便應付不同拍攝需求,例如用18mm端自拍行走時的景色、用55mm端拍攝特寫等。第二個原因則是這個鏡頭本身有IS功能,能夠略微彌補EOS M本身沒有防手震功能的缺陷。


Canon EFM 22mm F2 STM - 較少使用的備用廣角定焦鏡。雖然比起18-55mm它畫質比較優異,但22mm的焦段相當於全幅的35mm小廣角,對拍攝vlog來說視野有些太窄。


其他輔助器材

無線快門觸發器 Pixel Pro TW-283 & TW-283RX - 還滿不錯用的一款無線快門,分成遙控器和接收器兩部分,在機頂裝上接收器後可以當作無線快門用,遙控距離最多30公尺。不裝接收器時則可直接將傳輸線一邊接上遙控器一邊接上相機,做為快門線使用。功能上和大部分的電子快門線一樣,都可以設定定時拍攝、拍攝張數、延遲拍攝等等,能用來拍攝縮時攝影。使用上很穩定,使用了半年都還沒碰上什麼問題(前一支快門線剛買2星期就壽終正寢)。


清潔用品 - 包括拭淨布、鏡頭清潔筆、吹球、酒精棉片等,用於戶外緊急或定期清理器材時使用。清潔攝影器材是攝影工作的重要要一環。

濾鏡轉接環 - 我目前的鏡頭口徑都不相同,因此也為每個鏡頭都準備了不同口徑的轉接環,讓每顆鏡頭都能順利使用濾鏡。


相機雨衣 - 使我碰到雨天也能安心拍照的重要裝備,只要是戶外攝影,我都會攜帶它。


後記...


除了上述外,當然還有一些瑣碎沒有列出,甚至像是進行我多日戶外攝影時也很重要,但並非攝影器材的GPS、戶外用品等都很值得介紹,但是礙於篇幅太長,這裡只整理出我主要的攝影器材。如果你也是跟我一樣缺乏預算的攝影人,或許可以參考我的器材使用經驗,思考自己需要添購那些器材,這些清單裡有我使用後覺得很值得的,也有後悔選擇的,但不論器材好壞貴賤,我始終認為決定作品好壞的關鍵在於拍攝者的美感、經驗與想法,良好的器材只是讓它更容易達成心中想法的工具而已。文章到此也算是終於告一段落了,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囉!





Comments


bottom of page